安徽农垦集团



风雨兼程 无悔今生

发布日期:2013-06-21 浏览次数:10818

访潘村湖农场老职工王世香 尤全友

如果按照民间落地占一岁的算法,潘村湖农场从1954年春建场到2013年已是虚岁60了。暮春时节,笔者慕名拜访了两位1954年建场之初就来潘村湖农场工作的退休老职工——王世香、尤全友。

90高龄的王世香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特别是老人依然高大板直的身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4年春,潘村湖农场筹备建立,当时来场的工人大多是从其他农场抽调过来的。时年30岁的王世香就是在那时带着家小从正阳关农场来到潘村湖农场的。

回首半个世纪前的往事,王老不禁用手摸了摸满头的银发,眯起眼睛,任思绪穿过时光隧道,定格在初到潘村湖的第一个春天。

初到潘村湖

那时的潘村,集镇不大,街道窄窄的,两旁多是低矮的草房,街中间是一条青石铺就的曲折小道。街北头是一大片空地,杂草树木丛生,还有不少乱坟岗。初来乍到,我们就租住在蒋庄的民房里,时隔不久就开赴湖区了。

1954年的潘村湖还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周边高地有一些零星村庄,纵深处荒芜人烟。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芦荡深处垦荒拓荒,发展生产。一行人在高出人头的大苇塘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指定的地点摸索前进,为防备野狼和散匪的袭扰,领导还给我们配备了武器。

日过中天,我们终于到达了作业点,草草吃了些干粮,大伙就分头忙了起来。有的支帐篷、搭草铺,有的挖土井、砌土灶、寻柴草。当芦荡间升起炊烟的时候,已是满天星斗了。吃罢在湖里的第一顿晚饭,大家席地而卧,开始还有人在拉呱聊天,不久帐篷里就鼾声一片了。一盏小马灯在湖风中轻轻摇摆着,远处还偶尔传来几声野狼的嚎叫。

垦荒岁月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就忙着开荒种田了。当时的目标是,当年开垦、当年播种、当年收获。为了抢时间、赶农时,全场仅有的三台拖拉机日夜干个不停。我们农工就每人一把锹、一根扁担、一把镰刀在作业点周边由近及远地干。从太阳升起干到太阳落山,饭都是在地头吃的。虽然十分辛苦,但大伙干劲很足,也没有叫苦叫累的。为了及早把种子播下去,也顾不上精耕细作了。种子一播下去,就开始盖房子。房子的四脚立柱是用当地土窑烧的青砖砌起来了,墙是苇芭夹的,里外用泥浆糊了一层,房顶散上茅草就成了。那个时候潘村湖的圈堤还没有筑起,当1954年淮河发大水的时候,才开垦出来的田地一片汪洋,望着满湖白花花的洪水,眼睁睁看着忙了一春一夏的庄稼没了,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

回忆到这里,王老轻轻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喝了一口热茶,接着说。1955年的冬天,大水退去后,当时的嘉山县成立了一个治淮总队,调集民工治理潘村湖圩区,开挖了第一条干沟,筑起了圈堤,也就是现在的苏堤、淮堤、护岗河堤。我们参加了水利大会战,人拉肩扛,热火朝天。经过一冬一春的苦干,潘村湖圩区才有了个样子。建场初期,各方面条件都很差,自然环境、水利设施、机械条件、耕作水平和今天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或许是因为我们那时都年轻吧,许多人还是单身汉,没有什么牵挂,头脑比较单纯,虽说每月只有十几、二十几元的工资,但很满足,工作积极性很高。大家一门心思想着尽早把农场大田建设起来,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日子。

无悔今生

说到这里,王老停了停,用十分惋惜的口吻说,要不是后来下放人民公社和文革十年的曲折,错失了那么多的发展机遇,今天的潘村湖一定会更加富足的。谈起农场最近20年来的快速发展,王老十分兴奋,连声称赞党的富民政策和农场各届领导付出的心血。在农场已是四世同堂的王世香老人回顾在农场的60年,无怨无悔,对农场的今天感到十分欣慰。当年和他一起垦荒的老同志,有的早早调到了其他单位,有的已经永远地走了,他们见证了农场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农场欣欣向荣的今天。从老人家的眼神里,作为农垦事业的后来人,分明感受到了殷切的期望。

今年已经84岁的尤全友老人1954年来到农场时,还是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是农场资历最深的拖拉机手之一。见到老人家的时候,他依然爽朗的笑声很感染人,尤其是过了快60年了,他依旧不改的寿春口音给人印象很深。

开着铁牛到农场

尤老是寿春人氏,先是从正阳关农场调到宣郎广农场,潘村湖农场建立的时候,又抽调到了这里。当时农场仅有三台拖拉机,尤老驾驶的是一台东欧产的德特50拖拉机。尤老清晰地记得,拖拉机经过明光县城的时候,马路两边都是观看的人们,到潘村的时候,更是万人空巷,观看这稀罕的铁牛

我来的时候,潘村湖还是一个大苇塘子,尤老回忆道。那一年我才24岁,驾驶那辆德特50感到很是自豪,人们也十分羡慕我。说到这里,尤老笑了笑,继续说,我奉命驾犁开荒,一干就是一天,有时夜里也干,要说不苦不累,那是假的,可是那时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连天加夜忙个不歇。记得有一次,我从苏堤那儿向北开,一直干到小滩岭(现属明光市柳巷镇),一个来回竟然要一天一夜。当时湖区高一点的地方都被当地村民开垦了,农场只是在低洼的地方开垦,地势很复杂,车不好开,费了不少劲。那年,我就住在村民家里,春节也没能回来。除夕之夜,天寒地冻,我和同伴就守着铁牛过了一个年。

风光的拖拉机手

不过我们也有风光的时候。尤老又笑了笑,继续说道,50年代的时候,整个嘉山县也没几台拖拉机,我们在田间作业的时候,总有不少人在观看,附近乡村还组织干部来参观,尤其是假期,远一点的地方都有人过来参观机械耕作,不少还是学校的老师、学生。我作为拖拉机手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在驾驶室坐着感觉像个明星似的十分光荣。

尤老停了一下,又说,建场初期的生产是比较粗放的,开垦了不少地,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水利条件差吧,后来也丢了不少。耕作上基本是广种薄收,产量水平不及现在的两成。干部工人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干劲很足,为农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喜看农场大发展

尤老在农场也是子孙满堂,退休后给儿女们照看照看孩子,有时候和老同志一起聊聊天,打打扑克。对潘村湖农场的今天,尤老感慨万分,连声夸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几辈子农垦人的梦想到底是实现了

是啊,经过将近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几代农垦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农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场3.2万亩耕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99%,机械化率达到85%,粮食良种化率达到100%,作为皖垦种业核心企业,农场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麦豆良种超过5000万斤,辐射面积200多万亩。通过连续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农场职工普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单元套房居住,农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入了建场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当前,全场干群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正沿着富有安徽农垦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农垦老前辈们,你们放心吧,农垦事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杨登宏 潘村湖农场)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